English

天津出现流动式开放型科研所

1999-03-19 来源:光明日报 记者 路清枝 我有话说

本报讯天津理工集团充分调动社会人才资源,招聘离退休或在职而又科研任务不足的专家、教授,创建流动式开放型科研所,以崭新的思路和突出成绩赢得社会广泛赞誉。

天津理工集团是天津理工学院的校办企业,也是天津的一家大型创汇单位。但是,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,理工集团生产的H酸出口遇到困难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认为:理工集团过去靠高科技起家,现在和今后的发展还得打高科技仗,应在开发研制新的化工中间体上大作文章。

于是他们首先调研国际市场,在摸清当前急需的多种化工中间体基本情况的基础上,根据各用户的特殊要求,筛选出了20多个定向研究的新课题。紧接着他们又研究了改革集团科研机构的措施,决定取消原来的产品开发部,创建适应这些定向研究课题需要的流动式开放型的科研所。

人才从哪里来?理工集团的老总们发现,一是大批离退休的专家、教授在家无事可干,大量的“余热”无处发挥。二是现在的在职专家、教授中,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虽然科研能力很强,但或因无科研课题,或因科研资金不足,有劲使不出来。

流动式开放型科研所于去年5月正式宣布创建,便迅速招聘了20多名专家、教授和高级工程师为首批客座或兼职科研人员,同时投资上百万元开辟了9个小试、中试和放大实验室,并购置了必要的设备,还招收了30多名下岗工人为实验室工作人员,使科研所一开始就步入了研究的正题。

科研所一改以往的旧模式,他们以定向课题为龙头,组成若干个课题组,并明确规定,各课题组必须严格按定向课题的要求,进行非坐班式的技术攻关;所有科研人员一律不进编制,没有固定工资,每月只拿一定数量的车马费;各课题实行一题一结算制;出了成果,科研人员则与科研所利益共享,参加效益分成,或将分成以股份形式入股,成为集团的股东。不出成果,课题组则解散,人员自行解聘,科研所重新组建新的课题组。

这种直接与效益挂钩,灵活便捷的全新运行机制,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。在建所后的短短几个月里,已经完成定向新课题研制成果12项,其中ATTBASE和DBD酸等化工中间体,已被美国一家大跨国公司确认,并开始定货,使理工集团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再次争得了主动权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